文/賴樹盛(Glocal Action 秘書長)(原文刊載於 獨立評論在@天下「作伙國際參與」專欄)
「關注、理解、行動、省思、改變」,這是一個持續實踐的循環,也是我個人經過這些年實務經驗,對於國際參與所給予的註解。
舉凡跨國企業壟斷加深不公平貿易、人為衝突引發流離失所擴大、勞動力跨國移動的權益漠視、大規模單一作物造成環境衝擊……等,全球化影響所造成的世界變化,使得各項議題都趨於複雜難解。
針對各種全球或區域性議題,雖然不乏媒體分析報導及各式精闢評論、國際機構與NGOs的呼籲介入、各國政府人道援助資源投入等形式,不過,當人們開始關注這些議題,不斷接受資訊大量產出傳播,或選擇參與行動──例如轉貼、連署、集資等──做為回應,有意識的個人似乎卻仍陷入無力感。
我和夥伴們常思考,落差出在那呢?
作為國際參與工作者,除了以圖像、文字、說故事、志工旅行等形式引發關注外,如何讓各界朋友更貼近海外田野場域的真實,並內化為持續參與及社群動員的能量,對我而言始終是個挑戰。
互動學習工作坊的新嘗試
今年初,Glocal Action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基於我們在泰緬邊境與當地夥伴推動培力發展方案的經驗,舉辦了一場「難民議題+經驗學習:互動學習工作坊」,嘗試透過戲劇情境及互動過程,盡可能探究彼此的真實距離。
雖是簡短的片段字句,卻直接切中了國際參與的重點,更提醒了引領者準備的方向。我們所指稱的議題,也是台灣和世界角落人們的真實處境,面對這些、得以感知及深思彼此間的依存關係,這才是真正開始『關注』的第一步。
因此,我們學習香港樂施會與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所介紹的「過程戲劇」 (Process Drama)手法,來設計這次的工作坊,運用泰緬邊境難民做為前設文本,帶領每一位參加者進入相關角色,共同建構出一個虛構的戲劇世界,設身處地的在情境中體驗感受,並探討及省思行為選擇,進而對議題產生更多元的理解。
如果你是難民,你會帶什麼走?
這次互動學習工作坊裡,首先邀請所有參與者試著想像:「當被迫逃離家園時,自己會帶上甚麼樣的東西?」作為工作坊的暖身活動;由引領者扮演某位難民角色,邀請每個人用報導採訪形式,經由發掘主角的生命故事,逐步蒐集、釐清背景資訊;接著由成員分組討論,以靜止圖像演繹出難民的逃難過程,用默劇表演出難民生活的一天等。
讓每位參與者都成為主動學習者及經驗分享者,形成一種相互賦權(Empowerment)與積極參與(participation)的過程。
流離失所困境的成因,皆源自如何避免、預防及化解衝突,而根本的處置方式,則基於如何真正理解各方立場,藉由開誠佈公的持續對話,尋求彼此可接受的解決方案。真正的「理解」在於能夠站在對方立場來看待及思考。
也因為現今議題漸趨複雜難解,當面對他人困境時,介入的形式及成效就顯得更加難以界定。因此透過互動工作坊戲劇設計,試著模擬訪問難民者的親身歷程,使參與者某種程度能瞭解助人者自身的侷限。
「訪談互動,覺得Sam(扮演難民角色)自然的應對讓現場互動更貼近真實,在實際『介入』的過程才知道介入者能做的太有限,有許多政治性因素、法規制度成為必然困境……。」參加夥伴珮綺如此省思著。
她並提到:「幾段對話令人印象深刻。妳問我(難民)對未來的長遠規劃?這就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事情啊!」
過程戲劇,最後可以做什麼?
關於過程戲劇還有個迷人之處,是引導參與對象進入角色後,透過各類形式的發想、互動、接觸……等等過程,有較深刻的同理心產生。而這也是我曾參與數次戲劇教育工作坊的體悟。
然而,僅進行3小時的工作坊,時間有限且顯得緊湊。感謝好友彥德前來參加,並直言點出了此次活動的侷限之處。
他提及:「在最後收斂時,可以多一些價值判斷的東西,例如說重新陳述社會的迷思,我認為社會對公眾議題的冷漠來自於長期無力感,如果在過程中可以有更多讓人覺得自己可以做什麼,即使不一定真的有效,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了解這個議題。」
當時透過書寫一張簡信給難民朋友,做為整個活動結束時的思緒總結。這次工作坊預設的目標,是期許去觸發人們對於流離失所者的真正在乎;因為唯有打從心底的重視他人難處,才能開始「改變」我們自身的思想與行為。
最後,請容我引用龍應台女士曾論及「世界公民」的建議作為延伸。我們可以選擇願意關懷的議題(例如街友、移工、生態…),加入一個致力處理此議題的組織(例如芒草心慈善協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成為志工或資助者,對受到這議題影響者(包含所有物種與大自然)進行行動協助,持續集合眾人之力,發展出一套知識去改善困境。
Glocal Action 未來除了將持續推動泰緬邊境培力發展計畫,也希望能夠運用戲劇教育及互動學習方式,邀請各界朋友們一同瞭解與探究難民、流離兒童教育、當地社群培力主題的行動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