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緬邊境,是一個大部分台灣人沒聽過的地方。
因為參與國際志工的計畫,我來到泰緬邊境,
認識了長期在邊境耕耘的良恕姐、Sam,和邊境的克倫族人 Asawin。
也因為這樣,我再次回到邊境,
來到「Auh-Mei Au-Tee 吃飯喝水生態農場」當志工。
一到農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間大大的竹屋。
木頭跟竹子的結構,加上樹葉鋪成的屋頂,
很自然融入周圍的山、樹林之間,
給人一種很自然、很舒服的感覺。
目前農場裡除了Aswin 在管理外,還有一位緬甸的工作夥伴 Nelson。
每次看見 Nelson 總是笑得很開心,
就算語言不通,
只有最簡單的英文加上比手畫腳一樣行的通,
最後我們還成為 Facebook 的好友。
我們每天最常做的工作就是砍草、種樹。
農場很大,我們沒有請怪手來一次把她整個剷平,
而是靠人力一塊一塊地慢慢除草、開闢荒地,
也許很累,也許很慢,
但慢慢來,才讓農場有機會展現出她自己原本的樣子,
裡面有各式各樣自己長出來的野花野草,
還有許多小鳥播種的樹木,
現在的農場從一片(過去曾被人為開發)的荒廢土地,
已經慢慢有了雛型,給人很有生命力的感覺,
跟周圍大面積種植單一經濟作物,
大量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的農場相比,感覺完全不同。
我們的農場裡,草雖然長,
但午後的風吹起一片草浪不也很美嗎?
在農場裡,
一部分保留了部落裡傳統的生活方式,
同時也運用了許多新的科技,
像是自然建築、生態廁所、飲水過濾系統、太陽能發電等等,
用一種友善、永續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
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得自己動手,
許多日常生活需要的東西,都來自農場裡隨處可得的材料,
用一根竹子就變出一張舒服的吊床,
梯子壞了就自己砍木頭搭個新的。
沒有電鍋的時候 要怎麼煮飯呢?
砍柴 、取水、生火、煮飯,
柴火燒完了,就帶著柴刀到森林裡一趟,
農場裡就有種下的蔬菜、芋頭、香蕉、木瓜,
而 Asawin 總是可以找到好多我不認識的野菜,
想加菜的時候,就抓老鼠、抓青蛙、打小鳥 。
到了這裡我才發現,
露天在大太陽底下洗澡,
原來是這麼舒服(因為晚上沒熱水太冷啦),
晚上抬頭是滿天密密麻麻的星星,
天亮了就工作,累了就休息,
花時間自己料理食物,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喝酒、好好聊天。
很喜歡跟克倫朋友一起喝酒,
用他們喝酒的方式。
一瓶米酒、一個杯子,
一個人,一個人,圍著圈,輪流喝。
慢慢的,慢慢的,
喝的是相聚的時光。
在這裡,生活得很簡單、很自然。
這次很幸運,有機會可以一起搭建一間小小的竹屋,
有 Aswin 的爸爸來指導,
從準備材料開始,一直到鋪好了屋頂,
見識到好多蓋竹屋的技術,
這都是代代留傳下來的生活智慧,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最後又回歸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為了想用茅草編織新的屋頂,中間還有一段插曲,
當我們砍下農場裡的茅草曬乾後,
原來 Asawin 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問了許多人、問了 Google 都有資料,但就是沒有確切完整的作法,
最後是 Nelson 的太太來過聖誕節,
才知道她從年輕時就學會了編織茅草屋頂,
他們在緬甸的家就是自己蓋的。
就這樣,我們奇妙地學到了編織茅草屋頂的方法,
當你準備好了,老師自然就會出現。
經過在農場裡的這一小段日子,
我看見原來生活不是只有一種樣子,
像是自己動手蓋自己的房子。
有時我們已經過於習慣都市裡便利的生活 ,
而失去了太多跟大自然、跟土地的連結,
對於食物、對於陽光、空氣、水,
好像忘了我們是無法不依賴它們而獨自生存的。
從開始學習自然農法,到現在成為一個農夫,
現在的我,對於大自然跟土地所給的一切,
有更多的感恩,也更加珍惜,
這次旅程也讓我更確定想要當農夫的初衷,
希望用友善且永續的方式,
照顧我們的土地,生產健康的食物。
在這裡,我試著跟他們一樣生活,
跟大自然一起生活,
一種剛剛好的生活方式^^。
圖.文/Can(台灣志工)
「Auh-Mei Au-Tee」取自於克倫族「吃飯飲水」之意,提醒著眾人皆由大自然生養,簡樸共生及僅取生活所需之物,友善對待環境與自然,並聘僱克倫族青年 Asawin 先生擔任農場經理,出生於部落且曾任山區部落教師,對於生態環境和部落文化充滿著熱忱;以及克倫族 Nelson 先生擔任農場管理員,他有著熟練傳統工法技能及生態採集知識。
農場近期需求:Auh-Mei Au-Tee 生態農場管理人員薪資:兩名工作人員薪資 234,000 元(籌募 2016 年 6 月 ~ 2017 年 5 月薪資);農場復育工作及基本設施建設等,仍約需 330,000 元,歡迎各界朋友的參與支持。Chimmuwa 手織品、夥伴 Glocal Action,及達府邊境兒童協助基金會(TBCAF)合作,聘僱當地克倫族人經營管理,推動綠色生態建築、友善耕作及山林復育工作,未來並計劃將發展成微型安寧照護、自給自足的生態社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