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吳佩璇(國中教師、泰緬邊境駐地志工)
原文刊載於【換日線 Crossing】
不久前,困在泰北清萊洞穴的「野豬少年足球隊」的 12 位孩童與教練,引發大量國際媒體的關心,當他們順利獲救的同時,也讓世人看見了「無國籍孩童」的生活困境(足球隊中,教練艾卡與其中 3 名孩童皆無國籍)。
根據路透社報導,泰國登記有案的無國籍難民約 48 萬 7,000 人,其中 14 萬 6269 人的年齡在 18 歲以下。在泰緬邊境,不時可見到無國籍孩子們的身影,幸好,他們之中仍有許多受到台灣公益組織 Glocal Action 與當地社群的持續關懷與呵護。
克倫族孩子們的宿舍生活
在台灣,住宿的記憶大多是從高中之後才開始,宿舍的生活是一種自由、長大的象徵,一個人離家在外面生活,開始自己學習處理大小事。到了大學,宿舍生活更開放了,你要宅在宿舍一整天打 Game 翹課也沒問題。但在泰緬邊境,有著截然不同的宿舍人生…
這個月我們去拜訪 Glocal Action 協會資助的學生宿舍「帕蓬宿舍」,宿舍裡的 40 多位克倫族孩子,因為家裡貧困及缺乏教育機會,從泰國遙遠的山上、或國界的另一邊緬甸,來到這裡上學讀書。
(有些孩子缺乏身分沒有國籍,泰國政府雖同意他們免費就學,但仍需要宿舍提供食宿及生活照料,孩子們更學會了自己養鴨、煮菜、洗衣,共同打理宿舍的一切。)
「受的教育越高,就離家越遠」
我想起我們的泰國克倫人夥伴 Pong,6 歲就離開家讀書,因為他的村莊裡沒有學校,到如今依然沒有。我問他:「你看到這裡的孩子,有什麼感覺嗎?」他娓娓道來自己的學習歷程…
6 歲,他就離開家鄉的小村莊,到離家 10 公里以外的村子上學,那個村子較大,所以有機會開設學校。上學的日子他住在學校宿舍(當時只是個能睡覺的地方),因為年紀還很小,幾乎天天哭著想家,一邊學習一個人打理所有的一切。
週末放學他走路回家,走到天黑了、走不動了,就在途中的村莊人家裡借宿一晚,好客、純樸的克倫人總是這樣敞開家門接待旅人,即使只是一位 6 歲的小男孩。
Pong 說當時他們村裡同樣年齡的,只有兩個人離家去念書,他是其中一個。他的爸媽都不會說泰語,爸爸靠著自學會講一點,他們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受教育。因此,小學畢業後,Pong 到了 40 公里外的村子念國中;然後,再走 200 公里遠念高中,接著半工半讀念完大學,然後在城市裡工作。
對這樣境遇的孩子來說,「受的教育越高,就離家越遠」──即使如此,還是想要繼續念書嗎?
Pong 說,「因為想要有更多的機會,想要改變現在的生活,」不得不如此。
世代串聯的記憶與情感,確實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Pong 的生活確實改變了,目前是泰國邊境兒童基金會 TBCAF 很重要的工作人員,有跟泰國政府合作的方案,可以用克倫語跟泰、緬兩國教師溝通,操著流利的英文跟國際 NGO 共事,繼續幫助著跟他一樣,不得不離家讀書的孩子。
「在一開始住宿的時候,什麼事情最困難?」
「所有的事情都非常的困難…自己洗衣服、跟著哥哥們學煮飯、幫忙打理宿舍等等…念書、學習的事全都要靠自己。」看著帕蓬宿舍的這些弟弟妹妹,Pong 了解他們的辛苦。
是宿舍更是一個大家庭
今年,是帕蓬宿舍創辦的第 14 個年頭,有兩位在宿舍裡長大的孩子,回來當工作人員,一起幫忙管理,這樣舍監夫婦就可以多些幫手了。Pong 到帕蓬宿舍,宿舍長大的孩子再回來有所貢獻,是一個良性循環,也讓我們看見多年耕耘、累積的價值。
不同世代交織的宿舍人生,串連起共同的記憶,離家遠了。幸好,這裡也有個家,幫助孩子們有了不一樣的未來。